財經時評|衛星通訊技術,究竟是顛覆還是雞肋?
(資料圖)
本文共2200字
閱讀完約5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薛蕾
最近兩天衛星通訊技術的熱度又燃起來了,雖然這不是新技術,甚至“老”到了上個世紀,現今卻作為突破性技術被提及,于是帶了些許玄妙的意味。
最早的衛星通訊技術是美國于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系統——銥星移動通信系統。美國銥星公司委托摩托羅拉公司設計了一種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該系統使用衛星手持電話機,通過衛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撥出和接收電話訊號,相當于將地面蜂窩移動電話系統搬到了天上。
按理說30多年前的技術,如果真的具有可行性早就風靡全球了,但是受制于成本太高,發展到2000年,銥星公司就宣告了破產。
這是一個理想被現實打敗的故事。據報道,當年整個銥星系統的耗資高達50多億美元,每年光系統的維護費就需要幾億美元。除了摩托羅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資和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外,銥星公司還借了約30億美元的債務,每月光是債務利息就達4000多萬美元。據估算,銥星系統必須發展到50萬用戶才能贏利,但實際上它的用戶最多時只有5.5萬。
每天眼睛一睜光是債務利息都要還100多萬美元,更別提何時能還上本金,盈利變得遙遙無期。長此以往,便是心理再強大的人也得患上神經衰弱,項目便就此作罷了。
而這次衛星通訊技術再次爆燃,據說是可以搭載手機,且在成本上得到了控制。不過截至目前,為了研發這個技術,前期具體的研發成本是多少我們并不知曉,后期系統大規模運行后的維護費用該怎么分配也沒說。我們只知道這個功能只有某部手機搭配電信卡能用,需要重新辦套餐,套餐價格比普通的價格貴。其他運營商要想使用該功能,需要新辦一張1740號段的電話卡或者電信卡,具體套餐價格未知。
總結一下,這個功能不是免費的,需要收費,而且不是一次性收費,是月月都收。
轉而來看它的市場。“在沒有信號的地方也可以通過手機進行衛星通話。”對于徒步愛好者、探險家、航海人員來說,這確實是個很棒的功能。但是試問,普通人這一輩子有多大幾率去到一個沒有信號、沒有導航,自己又走不出來,需要打衛星電話找人來救自己的地方?這使用場景未免過于局限與狹小。
所有科技成果的商業化轉換都需要足夠的市場支撐,回首銥星公司的落敗,再來看衛星通訊技術的重新崛起,究竟能否逆襲,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編輯|賀夢璐 校檢|袁鋼 審核|何穎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關鍵詞: